展覽作品

青花克拉克獅子花卉紋瓷盤 (明代)
高: 9.5 cm , 口徑: 48 cm

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瓷器是重要的國禮之一。明初至中葉,明政府實施海禁政策,中止民間對外貿易。歐洲的葡萄牙人於十六世紀初率先到達中國沿海,從事陶瓷為主的商品貿易,獲利豐厚。葡人利用上川島和澳門轉運大量瓷器。在1600年前後,每艘克拉克船運載往歐洲的瓷器多達六萬至十萬件。隨後,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也陸續來華加入陶瓷貿易的行列。中國的青花瓷經澳門走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歐洲,澳門成為明代外銷瓷重要中轉港,也成為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重要場境。

克拉克一詞源於十七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亦稱加櫓瓷)。克拉克瓷的燒製年代主要在明末萬曆至清初康熙年間(1573–1722),窯址有江西景德鎮和福建漳州平和等處。克拉克瓷是中歐貿易中最早出現的成批量的外銷瓷種類,是外銷青花的一個品種,以紋飾繪有連續的開光圖案為特徵,開光內繪山水、人物、花鳥、果實、文房用品等吉祥圖案,其器型有碗、碟及盤、杯、瓶、蓋盒、軍持等。

澳門博物館藏

 

 

 

 

 

 

 

 

 

 

 

 

 

 

 

 

 

 

 

 

 

 

 

 

 

 

 

地點:主場展“全球化的進與退”, 澳門藝術博物館
16/07/2021~15/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