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真能改變人類認知和命運?──“藝文薈澳2023”展評

文:王鑫(特約藝評人計劃)

最具澳門特色的現代建築當屬新葡京酒店,如一朵巨大的金色蓮花直插雲霄,無論白天或夜晚都閃爍著無法回避的耀目光芒。晚上九點,新葡京酒店周圍依舊燈火通明,人潮湧動, 信步瀏覽一家家店鋪,只有兩種業態:當鋪和銀樓,橫向的小路上才會偶有餐廳。早上九點, 街頭行人寥寥,沒有早點攤、便利店,開門迎客的是昨夜沒有關門的當鋪。豔陽之下,與酒店金燦燦的裙樓比肩而立的,是一座座牆面已經脫落到只剩灰色水泥的住宅樓。賭場、銀樓、當鋪連出的線路勾勒出頻頻出入其間的人們的渴望、焦灼與狂喜,這些情緒彌漫在空氣中,時時刻刻都在被金色幕牆散發的光芒燃起、膨脹、升騰。作為一個有人類學背景的藝術從業者,我不禁疑問:在一個如此卓然不同的城市中,思想和藝術能有多大的力量與人的欲望與執念抗衡?如果不是瞬間灰飛煙滅,又能以何種形式存在?

特區政府比我更加深入的洞悉這座城市在漫長歷史中所形成的一切。於是,藝術在其手中,沒有以玄虛的精神而存在,而是成為一種實體性的網,牽動政府、企業、藝術家和公眾的共建,編織進澳門一直所擅長經營的旅遊業。這樣的處理,巧妙、務實,在構建舞臺的同時報之以開放的態度,留出了未來生發的可能。在以往的兩屆“藝文薈澳”中,特區政府就推動了多國駐港澳領館以及多所高校的合作,讓廣泛的參與和行動成為藝術的根基。這屆“藝文薈澳”,再深入一步, 努力推動本地藝術的創作與傳播,讓澳門本身成為藝術的生產方而不是僅僅停留於拿來方。六位澳門藝術家因為這一機會被更廣泛的藝術世界認識並認可,同時,他們充滿本地特色的別具一格的作品,也豐富了外界對澳門這座城市的文化認知。

本地藝術家邀請展現場

在異彩紛呈的藝術活動中,總策展人邱志杰教授擔任策劃的主場展“命運的統計學”是整個“藝文薈澳”的點睛之筆。特區政府可以完全從實體連結的角度處理藝術,但作為總策展人的邱志杰教授不能。如何在精神價值上讓展覽與澳門這座城市相稱相應,是對策展人的想像力與展覽駕馭能力的考驗。以繪製人類文明地圖而著稱的邱志杰教授展示他作為傑出學者所具有的深刻洞見和身為優秀製圖員的精準與全面。“命運的統計學”從不同層次探索了科學信念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微妙關聯。長久以來,人類通過信仰來尋求對於宇宙和命運的解釋,而科學則以實證和數據為基礎,致力於揭示世界的運行規律。邱志杰教授敏感的捕捉到了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隱秘的悖論,將科學和宗教這兩種不同但又相互交織的思考方式置於同一鏡頭之下。而澳門是這一鏡頭下獨具特色的物理載體。一方面,它是科學知識與多種宗教交錯進入中國大陸的視窗,另一方面,它也見證了工具理性與精神信仰的相互糾纏。

《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1

時至今日,科學已經成為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先進的技術帶來的生活改變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而穿梭於賭場當鋪和銀樓間人們卻依然故我,他們懷揣著慾望與希冀,倔強地期望命運的神跡可以憑空而降。這種強烈的渴望又使得他們對命運的追問有着科學與理性永遠無法抵達的暗室。宗教中的對命運的詮釋和神諭似乎有著更實用的吸引力。邱志杰教授在策展前言中敏銳的指出了勾連着在信仰與理性的隱秘基礎,即在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國無孔不入的統計與數據。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的降臨,諸如占卜問卦之類傳統的命理預測以科學的面貌重妝登場,以理性為根基的統計與數據開始影響著人們對未來的探索和決策。

《羨慕嫉妒恨:魔浪》

在位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的主展館中,來自20多個國家的42位參展藝術家藝術家們用他們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用呈現了他們對科學與信仰的看法。不難看出,其中的許多中國藝術家與邱志杰教授一樣喜歡追問事實,諷喻現狀,戲謔人類。長居澳門的俄裔藝術家君士坦丁,有著與文藝復興時期佛蘭德斯的藝術家一般的雄心壯志,試圖在二維畫面上呈現出人間百態。走近處觀看,畫作《格羅比亞尼亞與聖羅比阿努斯》構建的遊樂園中,紳士侯爵衣着華服招搖過市,但在上帝之眼下,很多人都長著匹諾曹一般的長鼻子,預示着謊言在末日終將被審判。同為關心超驗主義的繪畫藝術家,台灣的姚瑞中則傾心於浮世繪式的平面構圖,《山海經》中的妖魔鬼怪與山川河流以瑰麗的色彩呈現在畫面上,揶揄了人類世界中無處不在的升騰慾望與渺小無知。經科技武裝了的人們,是否真的比他們的祖先更加強悍,無懼妖魔與神諭?加拿大的藝術家徐浩恩採用了更有科技感的演算動畫展現離奇與誇張的意象,《視差室》構建了中國古典靈異傳說和武俠世界中離奇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今天行走在澳門街頭的人們似乎跨越了多個時空,但又別無二致。藝術家所諷喻的仍是華人社會的世間百態。

《視差室》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的多位年輕藝術家使用了頗為前沿的技術手段,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人工智能,讓整個展覽展現了極高的科技感。嶄新的技術所表達的依然是人類們的普世情感和古已有之的人類需要。藝術家們用高科技手段記錄太陽的圖像,用新材料創作心中的月亮,利用程式設計製造電子版的《抽象神諭生成器》,用人工智能滿足人們追憶家人的情感需要。技術是手段而非目的,發展的技術在更深廣的層面幫助人們認知現實、探索未知、追問命運。

《抽象神諭生成器》

整個展覽中,與策展人想展示的宏大視野與複雜敘事共振最為強烈的作品是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東南亞關鍵字典》。何子彥與邱志杰教授一樣善於用問題來啟迪觀眾:從未以語言、政治權力或宗教統一過的東南亞地區,基於何種力量以用東南亞這個代名詞構建某種共通的命運?自2016年起,在二十六個字母開頭的關鍵字框架上,何子彥與柏林的兩位工程師一起構建出了一個收納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如蛛網一般不斷的吸納着有關東南亞圖片與釋義,而何子彥和他的團隊,亦是帶着蜘蛛般的耐心一一分辨附着於網上的獵物,試圖記錄並呈現“東南亞”所涵蓋的種種變化中的現實。坐在螢幕前觀看一個個循環往復的圖片與注釋的感覺,就如同漫步於枝繁葉茂的熱帶雨林,無盡的細節與生物在等待好奇的眼睛。數百年來,澳門所經歷的一切與這個龐雜樣本所描繪的有着頗多共性。

《東南亞關鍵字典》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策展人與藝術家們潛藏的追問,科技在影響人類認知的同時,是否真的能夠改變人們的命運?抑或,人民對命運的希冀與對神諭的祈求,改換多種面貌後始終如一?“命運的統計學”根植於澳門獨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旅程在向它的觀眾展示了科學與信仰間絲絲縷縷的萬千聯繫。似乎很難判斷走出美術館的觀眾內心更加篤定或是又平添幾分惶惑。莫測的命運與未知的宇宙依舊令人迷茫,但認識與追問是理解和祛魅的基礎,它推動觀眾們走出日常的瑣碎,在更大的時空觀上去思考科技理性與未知的命運,這已經有了巨大的意義。要感謝特區政府提供了“藝文薈澳”這樣一個平台,讓藝術家、學者們有機會帶着理性與悲憫與這座城市互動,他們的行動在賦予了城市更豐富情感的同時也體現了對眾生的尊重。

2023.9.4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