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統計學”——當科學遇見信仰

文:王夢佳(特約藝評人計劃)

2023年“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由邱志傑教授再度擔任總策展人,他以“命運的統計學”為主題,探索科學與信仰的之間關聯,這一主題還呈現出一個獨特的交匯點,即將命運視為一門龐大的統計科學,通過藝術家不同形式的作品,包括繪畫、裝置、攝影、混合材料以及人工智慧等,揭示人類命運之中的秩序和法則。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主展場

邱志傑教授認為科學史和人類精神信仰史本身就緊密糾纏,信仰與理性共用著相似的基礎,科學與信仰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和融通性,它們都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同時,科學與信仰也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衝突,這種衝突既表現為實踐與權威對解釋權的爭奪,也表現為運動發展和永恆不變間的矛盾。隨著人類不斷的探索實踐,科技和信仰的邊界也在不斷延伸,而“命運的統計學”正是對這種延伸過程的表達與擘畫。

本次雙年展分為主場展、城市館、公共藝術展、本地藝術家邀請展等多個板塊。其中,主場展展出了來自多個國家的42位元藝術家118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攝影以及人工智慧等不同媒介和創作形式。策展敘事以“命運”為序曲,中間涵蓋“宇宙”、“鬼神怪”、“科技”三大板塊,最後以“預言家”為尾聲,依次展現了不同文化和藝術背景下對於命運主題的豐富詮釋和表達,將觀眾逐步引領至一個充滿神秘、可能性的統計之謎的世界。

巴布洛‧赫爾奎拉,《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命運劇場”板塊的首件展品以墨西哥藝術家巴布洛‧赫爾奎拉(Pablo Helguera)1995年在芝加哥藍騎士劇院演出的作品《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為開端。巴布洛·赫爾奎拉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集藝術家、教育家、作曲家及作家等多重身份為一身,他將藝術視為一種與社會對話和互動的方式,“表演”在他的藝術實踐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改編自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著作,是對利瑪竇《西國記憶法》的重新摹寫,“神奇記憶”的表演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心靈和意識的隱喻,人們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超越物質世界,與內心深處的個體經驗和信仰相連接,由此便把“神奇記憶”的表演活動,從一種無法名狀的“神跡”轉變為一種宗教活動,而神秘的記憶力就成為一種與靈性和信仰有關的神秘力量的表達,這種轉變超越了物質世界和個體信仰的追求,更是一種探索世界運行的本源、神靈和宇宙本質的哲學思考。

作為意識世界和客觀物質世界間不可或缺的紐帶,記憶可能是某種現實經驗的映射,但也可能是有著真假參半內容的臆想,隨著心理學、腦科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類記憶能力的面紗在一點點被揭開。早在古羅馬時期,人類就開始探索記憶的奧秘,宮殿記憶法就是古羅馬人在古希臘人的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記憶技巧,通過積極構建清晰紐帶並輔以生動聯想,這一方法能夠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記憶能力。事實上,對人類記憶能力的研究與統計學和資料科學的發展頗有淵源,記憶宮殿本質上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的探索和逆向工程,也可以認為是現代腦科學的開端。至少從現在的科學視角來看,記憶不是某種物質實體,而是一種從無序到有序的熵減過程,腦神經細胞的記憶方式與電腦組織和處理資料的方法非常相似。人類正是通過對記憶能力的挖掘和探索,逐漸揭示了智慧的奧秘,在統計科學和計算科學的基礎上衍生發展出了現代的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技術。但目前,由於對意識本質和起源的解釋仍然是一個謎題,類似宮殿記憶法這種既準確掌握又無法明確解釋的記憶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些許神秘主義色彩,人類的記憶能力也許就是當下科學與信仰的邊界線。

黃漢明,《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

黃漢明,《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劇照》

 

黃漢明的《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作品連接了“命運”與“宇宙”板塊,利用展廳通道,將科幻戲曲舞臺立體佈景巧妙呈現,“太空艙”和“雲端”的佈景交相錯動, 帶領觀眾穿越時間的維度,走入更為宏大的命運觀念。

茱.巴塔札德、皮埃爾.鮑澤,《品質/彌撒》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主展場

君士坦丁,《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1》

“宇宙”板塊在作品的安排上,策展人有意將作品進行虛實之間的對話和交融。例如法國藝術家茱.巴塔札德(June Balthazard)和皮埃爾.鮑澤(Pierre Pauze)的作品《品質/彌撒》,通過錄影藝術和空間裝置與雕塑對話,遊走於科幻與現實。俄裔藝術家君士坦丁(Konstantin Bessmertny)的《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和《葡京巴別塔》油畫作品,以看似遊戲的元素和戲劇性的處理方式,將歷史繪畫與現實場景融合。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複雜而深刻的歷史場景。印度藝術家羅希尼.德瓦舍(Rohini Devasher)的《300公里或太陽的表面路徑》展示了橫跨115年記錄太陽的圖像,影像投射在牆角的兩面,營造出視覺上的錯覺。觀眾彷彿置身宇宙,與太陽一同追逐,感受時間的流逝和宇宙的無限性。新加坡藝術家蘇珊·維克多(Suzann Victor)的《升月》則通過600塊費涅爾透鏡的構成,展示一輪升起的滿月,兩件作品遙相呼應,引領觀眾重新審視日與夜的關係,帶來一種宇宙共鳴的感受,思考自然界的迴圈和變化。

羅希尼.德瓦舍,《300公里或太陽的表面路徑》

蘇珊.維克多,《升月》

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AGI多面》系列作品

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AGI多面:Otomatiki(自動)

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AGI多面:Harakati(運動)

曾因人工智慧藝術作品拍賣而名聲大噪的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了人工智慧生成作品“AGI的多面”系列,以探討人工智慧的創造力。作品以一組傳統非洲木雕面具來呈現,這些繪製了神秘符號的面具被掛於牆上,與人們的視線平齊,作品的整體氛圍古樸、肅穆而莊重。然而,這些看似傳統的非洲面具實際上是通過生成對抗網路技術創造出來的,作品基於多達12,000個非洲木雕面具資料,提取其中的符號和紋樣特徵,並最終生成了這組掌控AGI(通用人工智慧)各種能力的“神”。在這一過程中,AI必須依賴於人類的認知和經驗,以技術手段去理解和解讀面具的設計,然後通過人類精湛的手工技藝將這些設計賦予實體形態。創作團隊用精湛的技藝和趨近於完美的作品,向公眾展示了人工智慧的“想像”和“創造力”,但同時也將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留給了這個時代。

首先是神性本身的問題,傳統木雕面具的樣貌特徵或是來自遙遠時代的某位曾經存在過的先祖,或是來自於某種神靈或自然力量的傳說,這些符號與紋樣所表達的具象存在,曾經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人類文明早期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之中。然而Obvious的作品所創造來的“神靈”,卻並不是對某種超自然、神秘力量的記憶和表達,而是通過科技手段模仿出來的神靈形象,作品彷彿要告訴我們,“神”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某種具象存在,而是一種秩序或規則。人類可以生成掌控各種能力的“神”,但如何賦予這些形象真正意義上的“神性”,恐怕就是橫亙在科技與信仰邊界上的問題了。無論如何,科學與靈性在這幅作品中得到了詮釋,同時也得到了拓展,正如Obvious的宣言所說“我們相信,藝術可以來自人的創造力,也可以來自機器的演算法,我們視AI為一種新的藝術表達方式,並通過它去探索和挑戰藝術的邊界。”科學在這裡不是精密無誤的理性力量,而是通過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技術,賦予藝術新的創作可能。

市原悅子,《數字巫師》

如果說Obvious藝術小組拓展了科學與靈性,那麼,來自日本藝術家市原悅子 (Etsuko Ichihara)的《數字巫師》就是對人類科技和信仰的交融的一次深度探索。在這個作品中,程式將會保留逝者的語音、習慣、身體特徵等,相關的資料會在機器人中持續運行49天(這個時長借鑒了日本宗教傳統中哀掉期的長度),逝者家人可以與逝者類比對話,彷彿逝者還活著一般。市原悅子的作品希望用技術手段保留和延續人類身份的獨特性和個體性,在創造了一種新的哀悼方式同時,也觸碰到了科學與信仰的另一邊界,讓觀者以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的意識與靈性。

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能否將人類的個體特徵永久保存?甚至能否讓靈魂和意識寄附於機器實體之上,以實現某種形式的永生?神經科學領域曾提出假說,認為人的心靈是神經網路中資訊傳遞過程的湧現性質,而這種性質毫無疑問是可以用某種形式加以保存和複製的,通過這種方法人類就可以創造出具有靈性的生命體,甚至複製和克隆靈魂本身。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神話傳說和信仰中曾無數次提及神創生命的故事,許多超人類主義的作品也在各種橋段中表達對複製大腦、轉移靈魂,擺脫生物學軀體的渴望。如果說神話和信仰是人類對自身起源和存在意義的一種解釋,那麼人類追求創造具有靈性的生命體,則反映了人類對超越自我的渴望。

李啟菁,《一聲歎息》

柯艾桑南雨》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主場展

本地藝術家邀請展

除主展場外,本屆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還精心策劃了諸如“城市館”和“本地藝術家邀請展”等多個展覽板塊。其中,“城市館”板塊分佈在澳門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中,以國際化視野彙聚了來自全球各個城市的獨特文化,呈現了一場跨越地域與跨文化的藝術盛宴。有趣的是,塞爾韋拉新鎮館的主題“幸運之玄學與不幸之科學”與本屆雙年展的主題不謀而合,彷彿是對“命運的統計學”中偶然與必然的精妙詮釋。

“命運的統計學”試圖告訴我們,紛繁複雜的現象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統計規律。無論是個體的命運軌跡,還是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都可以通過統計學的手段加以解讀和理解。然而,能否用現代科學手段清晰描述和表示這種“命運”,則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是一個人能否精確刻畫神性的複雜議題,也是探索和解釋世界的終極問題。有朝一日,當人類能夠為“命運的統計學”給出最終的解釋,人類是否就已經接近或成為了“神”?我們不得而知,但“命運的統計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答案:人類對真理的探索與追求將永不停止,對希望與存續的信仰亦將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