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艺文荟澳”是特区政府携手各界共创的凝聚全球创意的艺术盛事,更是荟萃文明与思潮的时代万花筒。“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由蜚声国际的冯博一担任总策展人,以“嗨,你干甚麽来了?”为主题,透过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策展计划、平行展六大板块,串联近三十场展览,荟萃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前沿艺术家,包括徐冰、安.汉密尔顿 (Ann Hamilton)、格雷戈尔.施耐德(Gregor Schneider)等当代巨匠,革新艺术叙事,活化历史场域,深入社区肌理,激发人文动力。从盛夏至金秋,澳门将成为生活与艺术交织共鸣的缪斯之城,欢迎在此展开一场流转都市、触动心弦的美学旅程。 献辞艺荟万象 心联五洲 柯岚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 总序当澳门这座拥有四百余年中西交融历史的城市,以“嗨,你干甚麽来了?”这句仿若海关人员的问候语开启艺术对话——这既是一封面向全球艺坛的深情邀约,亦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对时代命题的铿锵回应。 本届总策展人冯博一先生秉持“提问即行动”的策展理念,於主场馆铺陈一个关於存在与时空的思辨场域:徐冰透过人造卫星拍摄的湖泊影像反观人类文明;巴特.赫思以蜡衣捕捉时尚和人体微妙接触;格雷戈尔.施耐特以建筑装置重构空间感知的物理法则;托比亚斯.雷贝格透过社交场域的系统性构建探讨人与物理环境之间主客体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众多突破边界的杰作,在现实与超现实的张力之间营造隽永诗境,引导观众在“我是谁?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终极追问中,探勘个体与世界共生的奥义。 公共艺术展的主题为“来来,往往”,以流动性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社会美学的观念实验:安.汉密尔顿采撷民间信仰形象炼就艺术符号,激活世遗建筑作为历史文化舞台的叙事潜能,致意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二十周年;尹秀珍将行李输送带的机械循环,升华为生命轨迹的哲学隐喻,以动静并存解构线性时间观;何志森以“社区客厅”构筑参与式艺术的社会显微镜,萃取澳门社会肌理中的人文精神;此外,值此澳门荣膺“东亚文化之都”之际,特邀中、日、韩三国艺术家联袂创作,以淬炼东方时空哲思的公共艺术杰构,铭刻东亚城市之间心神契合的文化情谊。 城市馆板块的规划紧扣特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分别举办中国与葡萄牙的两个城市馆,以协同深化“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战略定位,对标瞄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简称“一基地”)发展布局。 由六大综合度假休闲企业主办的特展是“艺文荟澳”的独特板块。本届的特展堪称万花筒式的艺术博览,从毕加索版画的现代性启蒙、蔡国强AI算法驱动的跨维度烟花剧场,到布鲁诺.默因纳德对法国装饰艺术的空间诗学解构;自哈斯兄弟封存工业记忆的光影装置、Craig & Karl的多巴胺美学狂想,至景德镇窑火在4K投影中的数字涅盘……阵容之豪华与形式之多样,皆创历届新高。 本地策展计划,则从上届四个名额增至六个,而且获选团队自动获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澳门展区提案的初选资格,既体现特区政府“以展育才”的战略远见,更锚定“本地孵化 ― 国际链结”的进阶路径,推动澳门创作与全球语境的对话。 平行展方面,本届开始采取公开徵集形式,广纳本地各界力量,聚焦艺术教育和商业画廊的面貌,丰润产业生态的多样性土壤。 综观全局,本届“艺文荟澳”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在汇聚更多国际名家杰作的同时,加强扶持本地创作;既走进社区和世遗建筑,又联动东亚文化合作;更在对接国际舞台方面作出了创新的机制设计。由此可见,这个年轻的双年展品牌,正以探索之姿蓬勃成长,为澳门“一基地”的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谨此,向总策展人冯博一先生、联合策展团队、全球参展艺术家及所有合作夥伴致以崇高敬意。在2025的盛夏金秋,让我们以艺术为笔,在澳门这座中西文化交响之城,共绘属於你我的时代篇章。 梁惠敏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总策展人言“嗨,你干甚麽来了?” “嗨,你干甚麽来了?”是一句通俗、简单的日常用语,以询问和确认对方到来的原因和目的。 这句人和人之间进行正常沟通的询问,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给出合适的回答。如果是在一个友善的语境下,这句问话常常被用来打招呼或了解对方的情况,也可以用来表示好奇心和兴趣。反之,可能暗示着并不欢迎对方的到来,或不耐烦的语气表达,甚至是一种冷漠的拒绝。 以此作为“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主场展的主题,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和对应於澳门“在地”的历史、记忆和当下全球化的现实境遇。或藉由这一追问,直接涉及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的终极问题。当我们降临於世间,我们究竟是干什麽来了?人生的种种困惑、迷茫、无力、混沌,只会随着时代的复杂指数不断加重,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充满了未知。而利用这一问题意识作为线索,从提问到输出,寻求相互连结的去往、依托与归宿;又或者在网生文化中的数位化生存、人工智慧的AI时代呼啸而来之时,更需要对其进行反覆运算的思考、认知与觉知,并试图在无去来处中寻找方向和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所以,这是一种以主动姿态及艺术创作去探索问题的方式,一种寻找人生意义、价值和责任的自我判断、选择和表达的显现。 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远渡重洋来到澳门,开启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遥想当年,也许他的到临,引起中国朝野内外普遍的疑问:他干甚麽来了?当我们回顾利玛窦在中国28年的艰辛,其实他的出发点就是他的目的地,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他从澳门伊始,将西方科技知识源源不断地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在欧洲与中国之间铺就了一条真实可行的文化交流之路,让中西两大文明对接碰撞,其功不可没!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一书中说:“在这片未知的地域,利玛窦已经走得太远,远超他预料。他有时茫然无着,不知自己是否应该返回,自己是否还能够返回。” 如今,我们似乎正身处一个不再热衷谈论航海远方的时代。全球化的受阻和转向,地缘政治的分裂与文化冷战的加剧,导致了狭隘的保守、民族、民粹主义的甚嚣尘上,磨损着我们对远方的好奇。而历史轮回不断造成的有限视距,助长着人们的封闭与内卷。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里的疫情经历,包括当下的贸易之战,加倍地将我们处於隔绝、疏离的境地。 这一我们都需要面临的时代变迁,也毫无折损地反映在当代艺术领域,无论是作为艺术的现实文化针对性,还是实验艺术的创作,全球化过去所曾具有的某种难以抵抗的魔力都在渐渐消褪……艺术家们既不在此聚落,也不从此出发。那麽,在内外双重制约与主体失衡的夹击下,当代艺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与困境之中,亟须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的途径共域。潮汐之时,且逐浪前行地重置与适应於“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复杂局面。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最初的锚点,也是中国16世纪以来文化艺术的跨区域联结所展现的特徵和问题的出发点,澳门的海风与潮汐,不仅滋养了自然生态,也孕育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主场展的主题设问,及将参展艺术家作品以空间设置、嵌套和折叠的形态,串联地呈现这些应邀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展开在不同区域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差异化的对话,衔接在国内外的边际之间,并在跨越地理界限和文化身份的藩篱之时,完成一次对澳门文化艺术的找寻和指认。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如此的大哉问,看似简单、通俗,却意味无穷。这不仅是出於一种文化的自觉,也是艺术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我们都是躯壳里的生命,也是人生旅程中匆匆的赶路人,可能比以往更加敏锐地感受着时代浪潮的流向和水温的骤然转变。当门外响起咚咚的脚步声,打开门,抑或涌进一片豁亮,不期而遇地看世间万物生长:或旅游、考察,或艺术、交流,或相识、相聚、相知……以再现“艺文荟澳”多元文化的辉煌! 总策展人 冯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