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意大利人利瑪竇到達澳門,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國,他與李之藻等人合作繪製了《坤輿萬國全圖》獻給萬曆皇帝,又與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的一部分,啟動了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在中國傳播的進程。利瑪竇的身份本是耶穌會傳教士,科學是隨宗教同時裹挾而來。
澳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將它置於全球知識、信仰和生活習俗交流的前沿地帶。佛教、道教和媽祖信仰與外來的天主教信仰在這裡互相混雜,澳門本地和國際社群人民秉持不同信仰,成為城市的顯著特徵。近代以來,澳門博彩產業興起,更加喚起人們對於命運、氣運、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追問。占卜問卦、堪輿鎮宅,成為人們平日常事。
同時,澳門是近代科學與傳統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雖然一直充斥着魔鬼與神靈的傳說,也因近代科學的出現而祛魅。工具理性、商業和金錢的力量,挾帶着船堅炮利的軍事力量,幾百年來驅逐着信仰世界的黑暗,把人類重新塑造為相信證據、數據和統計的新物種。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哀歎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失敗,認為主要的弊病就是無法從數目字上加以管理。而現代世界,正是一個運用數字、測量、統計來進行管理的世界。
科學史與人類精神信仰史本身緊密糾纏。阿巴斯王朝的智慧宮,孕育了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科學;同時,唐朝的僧人一行測定了子午線長度。伊薩克.牛頓既是第一個科學家,也是最後一個煉金術士。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在威尼斯寫下了《弗蘭肯斯坦》(另一譯名為《科學怪人》),被認為是最後一部哥特小說,也是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史中充滿了“笛卡爾惡魔”、“麥克斯韋妖”和“拉普拉斯妖”。與此同時,今天的堪輿風水正在變成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占卜算命正在變成大數據預測,為婚配、就業和擇居提供指南。而人們最擔心的是,人工智能是否正在成長為新的惡魔,基因編輯是否正在孕育新的怪物。
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是實證經驗和統計數據,商業和金錢的力量都因統計而凝聚。今天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更是將統計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但占卜問卦等未來預測,其實也是基於潛在的統計知識。信仰與理性共用着相似的基礎。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以“命運的統計學”為題,目的是探索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關聯。科學研究自古與信仰活動密不可分,科學史中糾纏着大量神秘;而信仰活動時常以實證的面目出現,並強調心靈應作為作用要素納入統計。在此我們關注那些以全新視角探索信仰傳統的藝術作品,以及以深邃的人文視角思考科技史的作品。
邱志杰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
總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