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藝文薈澳”是特區政府攜手各界共創的凝聚全球創意的藝術盛事,更是薈萃文明與思潮的時代萬花筒。“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由蜚聲國際的馮博一擔任總策展人,以“嗨,你幹甚麼來了?”為主題,透過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策展計劃、平行展六大板塊,串聯近三十場展覽,薈萃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前沿藝術家,包括徐冰、安.漢密爾頓 (Ann Hamilton)、格雷戈爾.施耐德(Gregor Schneider)等當代巨匠,革新藝術敘事,活化歷史場域,深入社區肌理,激發人文動力。從盛夏至金秋,澳門將成為生活與藝術交織共鳴的繆斯之城,歡迎在此展開一場流轉都市、觸動心弦的美學旅程。 獻辭藝薈萬象 心聯五洲 柯嵐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 總序當澳門這座擁有四百餘年中西交融歷史的城市,以“嗨,你幹甚麼來了?”這句仿若海關人員的問候語開啟藝術對話——這既是一封面向全球藝壇的深情邀約,亦是當代文化工作者對時代命題的鏗鏘回應。 本屆總策展人馮博一先生秉持“提問即行動”的策展理念,於主場館鋪陳一個關於存在與時空的思辨場域:徐冰透過人造衛星拍攝的湖泊影像反觀人類文明;巴特.赫思以蠟衣捕捉時尚和人體微妙接觸;格雷戈爾.施耐特以建築裝置重構空間感知的物理法則;托比亞斯.雷貝格透過社交場域的系統性構建探討人與物理環境之間主客體相互滲透的辯證關係……眾多突破邊界的傑作,在現實與超現實的張力之間營造隽永詩境,引導觀眾在“我是誰?從何而來?向何而去?”的終極追問中,探勘個體與世界共生的奧義。 公共藝術展的主題為“來來,往往”,以流動性為主軸,展開一系列社會美學的觀念實驗:安.漢密爾頓採擷民間信仰形象煉就藝術符號,激活世遺建築作為歷史文化舞台的敘事潛能,致意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周年;尹秀珍將行李輸送帶的機械循環,升華為生命軌跡的哲學隱喻,以動靜並存解構線性時間觀;何志森以“社區客廳”構築參與式藝術的社會顯微鏡,萃取澳門社會肌理中的人文精神;此外,值此澳門榮膺“東亞文化之都”之際,特邀中、日、韓三國藝術家聯袂創作,以淬煉東方時空哲思的公共藝術傑構,銘刻東亞城市之間心神契合的文化情誼。 城市館板塊的規劃緊扣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分別舉辦中國與葡萄牙的兩個城市館,以協同深化“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戰略定位,對標瞄準“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簡稱“一基地”)發展佈局。 由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主辦的特展是“藝文薈澳”的獨特板塊。本屆的特展堪稱萬花筒式的藝術博覽,從畢加索版畫的現代性啟蒙、蔡國強AI算法驅動的跨維度煙花劇場,到布魯諾.默因納德對法國裝飾藝術的空間詩學解構;自哈斯兄弟封存工業記憶的光影裝置、Craig & Karl的多巴胺美學狂想,至景德鎮窯火在4K投影中的數字涅槃……陣容之豪華與形式之多樣,皆創歷屆新高。 本地策展計劃,則從上屆四個名額增至六個,而且獲選團隊自動獲得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澳門展區提案的初選資格,既體現特區政府“以展育才”的戰略遠見,更錨定“本地孵化 ― 國際鏈結”的進階路徑,推動澳門創作與全球語境的對話。 平行展方面,本屆開始採取公開徵集形式,廣納本地各界力量,聚焦藝術教育和商業畫廊的面貌,豐潤產業生態的多樣性土壤。 綜觀全局,本屆“藝文薈澳”在多個維度實現突破:在匯聚更多國際名家傑作的同時,加強扶持本地創作;既走進社區和世遺建築,又聯動東亞文化合作;更在對接國際舞台方面作出了創新的機制設計。由此可見,這個年輕的雙年展品牌,正以探索之姿蓬勃成長,為澳門“一基地”的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謹此,向總策展人馮博一先生、聯合策展團隊、全球參展藝術家及所有合作夥伴致以崇高敬意。在2025的盛夏金秋,讓我們以藝術為筆,在澳門這座中西文化交響之城,共繪屬於你我的時代篇章。 梁惠敏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 總策展人言“嗨,你幹甚麼來了?” “嗨,你幹甚麼來了?”是一句通俗、簡單的日常用語,以詢問和確認對方到來的原因和目的。 這句人和人之間進行正常溝通的詢問,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和情境給出合適的回答。如果是在一個友善的語境下,這句問話常常被用來打招呼或瞭解對方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表示好奇心和興趣。反之,可能暗示著並不歡迎對方的到來,或不耐煩的語氣表達,甚至是一種冷漠的拒絕。 以此作為“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主場展的主題,其主要目的是探討和對應於澳門“在地”的歷史、記憶和當下全球化的現實境遇。或藉由這一追問,直接涉及到“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何處去?”的終極問題。當我們降臨於世間,我們究竟是幹什麼來了?人生的種種困惑、迷茫、無力、混沌,只會隨著時代的複雜指數不斷加重,我們好像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充滿了未知。而利用這一問題意識作為線索,從提問到輸出,尋求相互連結的去往、依託與歸宿;又或者在網生文化中的數位化生存、人工智慧的AI時代呼嘯而來之時,更需要對其進行反覆運算的思考、認知與覺知,並試圖在無去來處中尋找方向和未來的可能與不可能。所以,這是一種以主動姿態及藝術創作去探索問題的方式,一種尋找人生意義、價值和責任的自我判斷、選擇和表達的顯現。 1582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遠渡重洋來到澳門,開啟了他在中國的傳教生涯。遙想當年,也許他的到臨,引起中國朝野內外普遍的疑問:他幹甚麼來了?當我們回顧利瑪竇在中國28年的艱辛,其實他的出發點就是他的目的地,作為“西學東漸”的第一人,他從澳門伊始,將西方科技知識源源不斷地在中國生根發芽,並在歐洲與中國之間鋪就了一條真實可行的文化交流之路,讓中西兩大文明對接碰撞,其功不可沒!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在《利瑪竇的記憶宮殿》一書中說:“在這片未知的地域,利瑪竇已經走得太遠,遠超他預料。他有時茫然無着,不知自己是否應該返回,自己是否還能夠返回。” 如今,我們似乎正身處一個不再熱衷談論航海遠方的時代。全球化的受阻和轉向,地緣政治的分裂與文化冷戰的加劇,導致了狹隘的保守、民族、民粹主義的甚囂塵上,磨損著我們對遠方的好奇。而歷史輪迴不斷造成的有限視距,助長著人們的封閉與內卷。尤其是在過去幾年裡的疫情經歷,包括當下的貿易之戰,加倍地將我們處於隔絕、疏離的境地。 這一我們都需要面臨的時代變遷,也毫無折損地反映在當代藝術領域,無論是作為藝術的現實文化針對性,還是實驗藝術的創作,全球化過去所曾具有的某種難以抵抗的魔力都在漸漸消褪……藝術家們既不在此聚落,也不從此出發。那麼,在內外雙重制約與主體失衡的夾擊下,當代藝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與困境之中,亟須尋求新的突破與發展的途徑共域。潮汐之時,且逐浪前行地重置與適應於“全球化與在地性”的複雜局面。 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最初的錨點,也是中國16世紀以來文化藝術的跨區域聯結所展現的特徵和問題的出發點,澳門的海風與潮汐,不僅滋養了自然生態,也孕育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主場展的主題設問,及將參展藝術家作品以空間設置、嵌套和折疊的形態,串聯地呈現這些應邀藝術家的思考與創作,展開在不同區域的自我與他者之間差異化的對話,銜接在國內外的邊際之間,並在跨越地理界限和文化身份的藩籬之時,完成一次對澳門文化藝術的找尋和指認。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提出如此的大哉問,看似簡單、通俗,卻意味無窮。這不僅是出於一種文化的自覺,也是藝術家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我們都是軀殼裡的生命,也是人生旅程中匆匆的趕路人,可能比以往更加敏銳地感受著時代浪潮的流向和水溫的驟然轉變。當門外響起咚咚的腳步聲,打開門,抑或湧進一片豁亮,不期而遇地看世間萬物生長:或旅遊、考察,或藝術、交流,或相識、相聚、相知……以再現“藝文薈澳”多元文化的輝煌! 總策展人 馮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