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1990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並兼任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2007-2017年兼任何香凝美術館藝術總監;2012-2014年兼任蘇州金雞湖美術館藝術總監。2010年、2016年兩次獲“藝術權力榜”年度策展人獎;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獲第12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獎。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策展、評論、編輯等工作。關注於邊緣的、另類的藝術家和群體,以及年輕一代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和藝術創作;注重中國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批判性和實踐性。撰寫有幾十萬字的論文和評論文章;策劃有上百次的當代藝術展覽。著有《我與前面的未來在一起——馮博一策展往事》。
在國內外策劃的重要展覽有: “生存痕跡——98中國當代藝術內部觀摩展”(北京)、“不合作方式I、II”展(上海、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重新解讀——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北京浮世繪(北京798藝術區東京畫廊)、“今日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轉世魅影”展(奧地利維也納埃索美術館、荷蘭COBRA美術館)、連續五屆“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何香凝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會展中心、澳門藝術博物館)、首屆CAFA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世代轉化的中國創造”當代藝術展(丹麥奧胡斯美術館)、“烏托邦·異托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徐冰:思想與方法”(北京798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
馮博一是中國目前最活躍的獨立策展人和評論家之一。
策展人、創意品項創始人、藝術家。1983年生於長沙,200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攝影系,現居北京。
其策展立足本土實踐,兼具國際視野,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策劃的重要展覽包括:“流動的平面”(深圳);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2016、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無界之歸”(浙江美術館);西安一帶一路國際燈光節“放肆逐光”;“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 (深圳OCT-LOFT);“破界”芭莎150周年(今日美術館);“視態之問”(廣東美術館);深圳海上世界燈光節;“爍”(北京三里屯);“時尚:當下即未來”(上海/深圳);“我們從未不認識——中國當代攝影”(荷蘭FOAM攝影博物館);“培蘊之屋”(北京大柵欄);“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深圳 / 上海 / 成都);“靜/物:荷蘭當代攝影”(三影堂/喜瑪拉雅美術館);“自我/非自我:荷蘭當代設計”(蘇州/澳門)。主持論壇如“當代設計的邊界、輪廓及未來”(廣州美院)、“攝影界的美術館管理”(央美美術館)。
重慶出生。藝評人、策展人。《公共藝術》《藝術當代》雜誌副主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編審。關注及研究當代藝術在地實踐、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語言及美學變遷。策劃展覽包括“交織:丁乙公共藝術實踐二十年”;“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城市敘事”;“漆瀾:且共從容”;“上海驚奇:一場關於上海當代藝術的群展”;“賈藹力:早安,世界!”等。廣泛撰寫當代藝術評論,並策劃出版“公共藝術研究叢書”;等藝術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