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主辦機構: 葡萄牙駐澳門及香港總領事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協辦機構: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銀河娛樂集團、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美高梅、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澳門永利渡假村
支持機構: 共同製作:東方葡萄牙學會、葡萄牙語言文化一人有限公司; 發起:希拉自由鎮市議會、新寫實主義博物館
策展人/機構: David Santos、José Maçãs de Carvalho
展場地點: 塔石藝文館
展場位置: 澳門荷蘭園大馬路95號
電話查詢: (853) 2836 6866
電郵查詢: info.ddav@icm.gov.mo
展期: 12/09/2025 - 16/11/2025

 

10:00 - 19:00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希拉自由鎮館:現實的重塑——新寫實主義博物館館藏葡萄牙當代藝術展

2007年起,新寫實主義博物館(位於希拉自由鎮)策劃並推出多個當代藝術系列展覽,所展出之葡萄牙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構成了一場場與當今社會、政治議題的對話。本次藝術展各類創意作品貫穿始終的邏輯——對於現實的批判性重塑——正呼應了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之策展主題「嗨,你幹甚麼來了?」。而真正引領我們至此的,是希拉自由鎮特有的人文底蘊,以及那條以自由表達和實驗精神為標誌的藝術創作之路。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後極簡主義時期起,藝術實踐便日益強調對當代社會中藝術定位的批判性反思。這種實踐自始便帶有強烈的政治意涵——既體現藝術家、創作過程、社群與公眾之間參與互動的訴求,亦催生出一套跨學科的反視覺文化體系。該體系通過對藝術創作與合法性等方面歷史制約的反思,與盛行的某種主張藝術自主性及學科化探索的現代主義形成鮮明對立,後者固守形式主義的自我指涉解讀範式。

這種被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稱為「進步主義後極簡主義」的新介入邏輯,其基礎在於通過藝術行動實現對社會現實的理解或局部改造的可能性——即便這些可能性是暫時的、具有地域性特徵的。雕塑的「擴展場域」、藝術作品的瞬時性與「去物質化」傾向,曾一度撼動藝術體制,帶來深刻(儘管是暫時的)的震盪。由此形成了一種「『從』現實『回歸』與『向』現實回歸」的雙重運動,同時也體現為對現實的批判性「重塑」。這種轉向促使藝術的體制性定位與概念本身成為問題意識的核心,要求觀眾在藝術語義場域的構建與價值賦予過程中承擔更大責任,並由此延伸至對生活本身的反思。

由此,藝術與社會、政治語境的緊密結合,造就了時至今日最具影響力的創作領域之一。無論是受烏托邦餘韻啟發的政治態度,抑或對其界限的(反烏托邦式)反思,皆透過多元形式與(跨)學科機制,貫穿參展藝術家的創作軌跡與作品。在質疑當今圖像飽和世界中的話語體制之際,當代藝術所要求的是這樣一種視覺素養:可以理解、感知更為複雜且具傳播性的創作,藝術家在其作品裝置中刻意凸顯創作過程、圖像與言語語言之間既存的依存與滲透關係,從而對當代現實的碎片化與虛擬化的欺瞞現象展開批判性分析。

參展藝術家:
Alice Geirinhas
André Cepeda
Carla Filipe
Pedro Cabral Santo
Fernando José Pereira
Luciana Fina
Luísa Ferreira
Manuel Santos Maia
Miguel Palma
Paulo Mendes
Rita Barros
Valter Vinagre
José Maçãs de Carvalho

參展作品